寇北锁练习书法时,儿子和重孙都会在一边学习
洛阳历史文化悠久,素来注重文化传承,老城寇家三代人钟情书香墨韵,擅长写作、书画,以“书香世家”“书画世家”享誉古都,注重以善传家,已经成为洛阳的一张文化名片,成为洛阳厚重历史文化的缩影和代表。在近日全国妇联开展全国“最美家庭”的评选中,寇家入选。
一门雅士,翰墨飘香
老城寇家,一门雅士,家中代代翰墨飘香,书声琅琅,在洛阳文化界名声显赫。
年逾八旬的寇北锁、寇北辰兄弟俩是书法家,也是有名的民俗学者。
寇北锁长期在瀍河回族区从事教育和地方志编撰工作,是河南省首位书法教育教研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他编印的书法教材曾在豫西不少学校得到推广,他还长期在《洛阳日报》等媒体上开辟专栏,著有《寇北锁作品选集》《寇北锁作品续集》。寇北辰毕业于西北工学院土木工程系,是高级工程师,他喜爱文史、民俗,勤习书法,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受聘为河南省文史馆馆员,出版有《洛阳老话》《厚积斋随笔》《寇北辰书法选集》等。
寇北锁的二儿子寇衡,为历史造像人物画画家,现为洛阳书画院名誉院长、洛阳市美协人物画艺委会顾问。他曾耗时近10年为《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创作600幅工笔画。
寇北锁的小儿子寇兴耀长期在洛阳日报报业集团工作,痴迷写作、书画、摄影、篆刻。现为洛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国画家协会副主席,洛阳作家书画院院长,河南省书协、美协、作协会员,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
寇衡的女儿寇莹长于工笔画,现为关林博物馆副馆长。寇兴耀的女儿寇玺大学毕业后考入洛阳日报报业集团当记者。2014年,寇家三代举行书画展,展出寇家书画精品168件。
言传身教,文化传承
寇家几代人都在先辈重视文化、学习的家风的影响下,在各自的领域有所建树。
早在解放前,寇北锁的父辈对寇北锁、寇北辰兄弟的教育倾注心血,白天安排他们去洋学堂上课,晚上请私塾先生到家教习国学。抗日战争时期,洛阳沦陷,寇家避难到孟津山村,仍延请先生办班传授知识。
到了寇兴耀这一辈,寇北锁、寇北辰给后辈们也起到了榜样和传承作用。寇兴耀小时候,家里没有纸可供练字,寇北锁就去邙岭上挖回红土,和成泥汁,让用粗羊毫笔蘸了在砖上练大楷,用排笔在地上学写美术字。
在寇兴耀的记忆里,父亲好学、勤劳、能干,他还自学中医、针灸,能简单地望问闻切,配汤施药。
寇北辰也是如此,年逾八旬毅然临帖不辍,对书法求精求深。寇北辰要过八十岁生日时,他的学生为他编印了书法集《寇北辰意临礼器碑》。
前辈们的好学、勤奋,在潜移默化中,对寇家后辈有了深远的影响。
寇兴耀和哥哥一样,多年来乐于开卷,耕读不辍,研究历史、文化、新闻、书法、建筑,生活中利用各种零碎的空闲时间,练字、作画,乐在其中。
2014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选首届全国“书香之家”,洛阳四个家庭获此殊荣,寇家名列其中。
承善传家,和睦温馨
文化是寇家的名片,而善是寇家的魂。如今,在这个有着四十多口人的大家族里,大家其乐融融,这与家族先辈始终坚持以善传家有密切的关系。
“我爷爷那一辈以经商为主,挣来的钱不少都买了地,交给佃户去种。爷爷对他们都很好,在解放后,我们跟以前的佃户还经常像亲戚一样来往。”寇衡说,解放后,一次家里遇到困难,还有从前的佃户大老远赶着车,自发送来米面、蔬菜。
在面对国难,寇家人在奉献时也从不犹豫。抗日战争时期,他们就曾卖地捐款支援抗日,抗美援朝时期,寇家卖掉了自家的半个院子,为国捐款。
这样的义举代代相传,让现在的寇家人对国、对家、对他人都始终报以一颗善良的心。
在现代,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无论是哪次国家遇到困难,寇衡都会捐画、捐款,和其他寇家人一起奉献自己的力量。在家里,一家人孝老爱幼,安乐幸福。
“其实我们家现在有的这些家风,都是咱们中国家庭应该拥有的最基本、最传统的。”寇兴耀说,“希望这里面优秀的部分,能够在后辈们中不断传承。”
暂无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