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一景
洛阳市二十二中的2015年:注重提升师生河洛文化素养,以特色教育办学育人。
近期,市教育局召开全市素质教育现场会,对各学校素质教育工作进行再部署,提出开展包括提升河洛文化素养在内的“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十大行动”。
洛阳市第二十二中学凭借提升师生河洛文化素养这一特色工作,又获一项殊荣:由中国关工委、中国教师报、北京市石景山区教委等联合主办的全国传统文化教育与新课改校长峰会近日在北京举行,该校被授予全国传统文化教育与新课改建设基地学校。
学校领导参加全国传统文化教育与新课改校长峰会,领取荣誉证书 (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洛阳市第二十二中学凭借提升师生河洛文化素养这一特色工作,又获一项殊荣:由中国关工委、中国教师报、北京市石景山区教委等联合主办的全国传统文化教育与新课改校长峰会近日在北京举行,该校被授予全国传统文化教育与新课改建设基地学校。
1 编写多本教材解读河洛文化,让教育融入乡土味儿
教师就课题《河洛文化之光》在全省教师会上做交流发言
学校组织教师先后编写了《河洛文化之光——中国古代美术欣赏》《洛阳旅游地理》《河洛文化经典文学作品选读》《奥运英语》等校本教材。
由美术教师宋新喜带领焦永红、牛丽等人组成的团队,8年前便开展了以河洛文化中的美术欣赏为主要内容的拓展性课题教学研究,荣获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一等奖。
学校领导和老师们一起讨论《河洛文化之光—中国古代美术欣赏》的编写
之后,宋新喜等人在该课题的基础上编写了《河洛文化之光一一中国古代美术欣赏》,将其应用于高一、高二年级的美术鉴赏课。此后,在市教育局中小学基础教研室的组织下,依据该校本教材,2013年10月由宋新喜等老师编写出版的《河洛文化美术鉴赏》成为洛阳市中学生美术教育推荐选用教材。
语文组老师编写校本教材《河洛文化经典文学作品选读》
在美术学科的带动下,该校语文、英语、物理、地理等学科组围绕河洛文化和学科知识融合,开发校本教材的热情空前高涨。其中,语文组老师编写的《河洛文化经典文学作品选读》校本教材,共收录如《洛神赋》《洛阳伽蓝记(序)》《三都赋》《资治通鉴(节选)》等名篇佳作80余篇。
“我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对这些教材的学习,领略河洛文化的博大与精深,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校长邱政民表示。
2 开展文学诵读等活动,让教育更添人文气息
学校的经典诵读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各班通过早读和课余时间让学生积极参与经典诵读活动,开设“每周一诗”等专栏,将本周所诵读的内容写于黑板的一角;语文老师按照统一的诵读进度和篇目,利用上课前5分钟,开展“每日一吟”活动……
学生在河洛剪纸课堂上展示自己的作品
其他学科在教学中也与河洛文化紧密相连:地理老师把课堂搬到洛浦公园的湿地边,通用技术老师把课堂搬到洛阳科技馆,学校还开设了“三彩课堂”和“河洛剪纸课堂”,组织学生积极开展河洛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研究……
学生亲手制作唐三彩
据了解,目前校内注册的学生社团有50余个,其中有20余个社团与河洛文化相关,比如唐韵民俗社、经典河洛读书社、中原历史名人寻踪社、剪纸社团、唐三彩陶艺社团等。
3一墙一壁皆育人,校园成了河洛文化缩影
校园文化建设——河洛文化墙
校园内,一个个以河洛典故命名的楼宇引人注目:“立雪楼”取自河洛成语故事“程门立雪”,意在启示教师业务立身、学生尊师重教;“采薇楼”取自河洛文化典故“夷齐采薇”,意在传递仁义为先、利益居后的品德……
教学楼上,一个个书写着名言的楹壁,时刻警醒着师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业精于勤,行成于思”……
学生到洛阳博物馆聆听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大师高水旺专题讲座
学校还定期举办河洛文化大讲堂活动,邀请叶鹏、高水旺、郭爱和等河洛文化著名学者或大学教授到校主持讲座,与师生互动交流。
“环境育人、文化育心。学校始终注重以河洛文化为主题建设校园文化环境。”校长邱政民表示。
4秉传统底蕴,纳时代所长,用河洛文化描绘教育蓝图
学校聘请专家指导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
市二十二中通过近几年的不断努力,在文化建设、办学育人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学校教育必须勇敢地肩负起历史地域文化传承创新这一历史重任,坚定不移而又因地制宜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邱政民表示,展望新的一年,学校将与中国文化艺术网、洛阳丝绸之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通力合作,共同策划实施2016年度传统文化进校园五个重点项目。
暂无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