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省各级政府及文物部门做出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但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作为中华文明之源,河南文物藏量异常丰富,被誉为“中国露天的历史博物馆”。自1990年国家启动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以来,河南省几乎每年都有项目入选,截至2009年底,河南省入选项目已达36项,位居全国第一。
但因为种种原因,不少文物却并未得到有效保护,目前,近千件文物已经消失,还有不少文物正在被损坏、被盗、被非法交易……2011年1月20日,在河南省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河南省政协常委、民进河南省委副主委、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张民服代表民进河南省委员会就此不无痛心地发言,呼吁各界加强、完善文物保护工作。
张民服指出,在经济的飞速发展过程中,一些大型水利建设工程、大型长距离能源输送工程、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等项目纷纷上马,一些地方政府往往只顾发展经济,使许多历史文物遭遇“建设性破坏”。
2010年11月公布的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数据表明,大规模基础建设和城乡建设已导致河南省内近千件文物消失。如2004年12月,郑州市中原西路西延工程进入荥阳段后,10多座汉墓与2座陶窑遭到破坏;2006年12月,在“郑石高速公路”的建设中,新郑市的龙湖镇、辛店镇等地发现战国环境1处、汉代墓葬20余座,但由于施工原因未能得到有效保护。
张民服介绍,河南省文物保护工作经费不足的问题,已严重影响并制约了文物事业的健康发展。第一,文物保护措施滞后。一些野外文物由于自然的、人为的因素损坏严重,许多文物收藏单位没有正规的文物库房,文物存放环境差,文物遭受霉变、锈蚀,存放保管难度大。“我省在南水北调水利工程中,已出土文物6万多件,但因无处存放,大部分暂存在考古发掘单位临时租用的民房里,安全隐患极大。”张民服说。
第二,技术防范手段乏力。盗墓犯罪活动日益猖獗,且呈现出专业化、团伙化、现代化趋势,而护墓人员技防装备落后,与遏制墓穴被盗需要极不相称,致使盗墓活动屡禁不止。地下文物储量丰富的地方更是墓穴被盗的重灾区,古都洛阳竟有“十墓九空”之说;被列为2009年六大考古发现的安阳曹操墓,在2007年至2009年两年间,就遭受盗墓团伙多次盗窃,文物损失相当严重。
当下,投资收藏古玩艺术品蔚然成风,各种典当行、旧货市场、画廊、古玩店等在城镇蓬勃兴起。但据张民服调查,许多城镇开设的古玩店,既无经营执照,又长期得不到有效监管,处于无序经营状态,严重影响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据有关文物专家反映,文物市场内多数古玩经营商家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文物商店标准,属于非法运营。
此外,制假贩假、倒卖和走私文物非常猖獗,一些地方则没能严加管理。
一些地方将文化机构与广电等部门整合在一起,人力单薄,无暇顾及。造成工作职责不明确、执法主体缺失、管理措施滞后等问题。“基层文博工作者由于自身不具备行政职能,遇到许多需应急处理的问题无法现场解决,向有关部门报告之后,往往贻误有效的处理时机,甚至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张民服痛心地说。
为加强文物保护,专家开出了四个“药方”。即:文物保护要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
财政部门制定预算时,要根据文物保护工作的实际需要,不断加大相关经费的投入。同时,拓宽文物保护经费的来源渠道,如,在税收、信贷、财政补贴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建立文物保护基金等。
文物、公安、工商等部门要组织联合检查组,采取定期检查和突击检查相结合的办法,及时查处各类非法经营文物、制假贩假、倒卖和走私文物的活动。此外,还要加强对银行、冶炼厂、造纸厂以及物资回收等单位的文物拣选工作,防止文物流失。
张民服建议,各地要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干部队伍的建设,并单独设立文物管理行政机构,保证其切实有效地履行文物行政部门的职能。同时,还应成立由文物、财政、发改、城建、国土、公安、工商、林业、宗教等部门组成的文物管理委员会,协调解决文物保护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在文物丰富地区,建立专业化的文物执法队伍;在文物犯罪多发地区,设立“文物派出所”,以确保文物安全。
责任编辑:洛阳艺术
暂无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