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洛阳文化产业发展,实现洛阳市委全会提出的“十二五”期间把洛阳打造成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目标,近日,洛阳日报报业集团主持召开了由数名文物、文化方面专家参加的座谈会。现将四位专家在座谈会上的发言摘要刊发如下,敬请关注。
蔡运章:文化产业应“六足鼎立”
专家简介:蔡运章,著名文物专家、考古学家,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研究员、洛阳文物收藏学会会长、洛阳河洛文化研究会会长
蔡运章认为,洛阳要在建立各种历史文化遗址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文化内涵,赋予其灵魂,打造具有洛阳特色的文化品牌,在洛阳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做到“六足鼎立”。
文物市场现状:洛阳和西安都属于宋元之前的古文化文物资源。洛阳现有五六个古玩市场,但规模档次都较低,优质文物的展示环境、销售渠道都较为落后,缺乏包装,与文物价值不相匹配。
建议:建设一个大型、高端的文物市场,完善文物获得、展示、销售渠道,形成规模化。
青铜器仿制复制现状:洛阳民间有不少青铜器仿制、复制工厂,各项技艺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但均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和市场经营模式,产品质量精良但作坊化严重。
建议:整合提高,做优技术,做大品牌。
唐三彩现状:洛阳唐三彩具有较高的技术和艺术含量,但市场价值没有得到深入开挖。
建议:应该向紫砂壶、景德镇瓷器的市场化模式学习,走大师路线,包装整合提高达到国家水平,以大师名望带动三彩作品价值,以三彩技艺提升大师名望。
书画市场现状:洛阳市拥有以牡丹画为代表的特色画系和以平乐农民画师为代表的特色画师队伍,但画家多各自为战,自产自销,画作还未形成完善的市场。
建议:整合画师队伍,形成合力。
工艺美术现状:拥有剪纸、泥塑、面人、澄泥砚等多种民间工艺,但都是散兵游勇。
建议:加大宣传、传承,整合力量集约资源。
创意产业现状:拥有隋炀帝、武则天、白居易、班超等多个历史文化名人资源,但并未以电视剧、电影的形式加以开发利用。
建议:向西安拍摄《大明宫词》学习,借助各种与洛阳相关的题材进行自我宣传。
来学斋:将“死”的文化变“活”
专家简介:来学斋,洛阳市地方史志办公室主任、河南省地方史志协会理事、河洛文化研究院副院长
“将隐性的历史资源转化为显性的文化资源,让地下的走上来,让封存的走出来,让逝去的走回来,让发展机遇自己跑回来。”来学斋说,这个西安经验值得我们分享借鉴,洛阳文化产业的发展就应该向西安一样将“死”的文化变“活”。
来学斋说,地方志要变“活”也可以成为一种文化产业。洛阳市地方史志办公室目前正在进行一项工作,就是将元、明、清、民国四个时期的河南府志、洛阳县志,包括偃师、新安、孟津等县市的47部旧志进行整理,形成一套完备的历史资料,然后投入市场创造价值。其次,可以将地方志掌握的历史文化资料变为中小学的乡土教材或课外阅读材料。
地方志成志30年来,掌握了大量的志书、年鉴材料,地方志办公室网站建立后也开发了大量的地情资料,可以全部进行数字化处理,制作成数字资料进入市场销售。未来还可以考虑将洛阳真正的地方大典做起来,将洛阳人研究洛阳文化、历史、考古的文章整合成一个数据库。
责任编辑:洛阳艺术
暂无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