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题写的“汉函谷关”
南关墙和关城东墙的拐角,白框内为水渠
遗址西南侧成组的汉代房址
说到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汉函谷关,去过的读者或许大都觉得它“关如其名”,就是汉代的一道关,通过关楼下那条千年古道,两京(洛阳、西安)得以相连。
然而,通过最新一轮的考古发掘,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考古专家发现,汉函谷关不仅是一道关,还是一座城,具有拱卫京畿和人口流动、征收关税、调控物资流通等诸多职能。
这是怎么回事?这轮新的考古发掘,还有哪些重要发现?
两段城墙“现身” 汉函谷关其实是座城
汉函谷关位于新安县县城东500米处的城关镇东关村。
日前,我们随考古人员来到这里时,考古发掘工作和文物保护展示工程正在同时展开。
跟着考古人员来到关楼望气台南侧,我们看到了这次考古发掘的一项最新成果:关城东墙和关城南墙。
负责现场发掘工作的王咸秋说,目前发现的关城东墙东西宽约35米,残存高度约3.5米,向南延伸至皂涧河北侧。另外,在南关墙上,工作人员还发现一道用石块垒砌的坡道,初步推测其应该是城墙的排水设施。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汉魏研究室主任严辉说,关城东墙和关城南墙是连在一起的,“有了相交城墙组成的空间,说明汉函谷关不仅是一道关,还是一座城”。
严辉说,城墙的发现印证了史书的记载:汉函谷关是一处由关城、道路、障塞、烽燧等设施组成的复杂的关防体系。
一条千年古道
是丝绸之路必经地
此次发掘工作的另一个重要发现,是一条横贯遗址的古道路。
王咸秋说,这条千年古道位于现有道路下约3米,残存长度约400米,宽度为10米到15米,是汉代进出函谷关的唯一道路。
在现有道路的一侧,我们看到了考古人员做的一个古道路剖面。王咸秋说,通过这个剖面可以看到,路土厚度约为2.35米,按照考古学上的年代可划分为12期,最早的一期为汉代,可谓一条千年古道。
严辉说,汉函谷关是连接西安、洛阳的重要通道,因此这段路也是当年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处。
除了它,此次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另外一条道路(图中L2)。这条古道位于遗址南侧、皂涧河北,东西向,发现长度约350米,宽10米至14米,叠压于西汉关城城墙下,是西汉建关前的道路。
严辉说,当时人们依皂涧河北岸通行,西汉建关后,为便于管理和防御,修筑高墙,将先前的道路阻断,改走关城中间的那条路,即前面提到的千年古道。
那么,这另外一条路的作用是什么?严辉说,据文献记载,建关以前汉函谷关所在位置确有一条重要的东西通道,现在发现的这另外一条路,极可能是文献中记载的周秦古道的一部分。
汉代房址、“关”字瓦当
此次发掘还有一些新发现:
在遗址西南侧,考古人员发现了成组的汉代房址,房址南侧靠近皂涧河的地方还有石头垒砌的排水渠,房址北侧有水井等。
在关城东墙上,考古人员发现了石头垒砌的水渠,南北向。这条水渠打破了城墙,根据出土遗物,考古人员初步判断其为唐代遗迹。
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些与汉函谷关有关的建筑材料,如绳纹板瓦、筒瓦等,其中不少刻有“关”字,另外还有少量兵器。
为丝路申遗、秦汉关隘研究提供宝贵资料
始建于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的汉函谷关距今已有2100多年,此次为何对其进行考古发掘?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史家珍介绍,汉函谷关是中原地区的重要古关,目前存在的关楼为1923年重修,遗址地表现存的遗迹主要包括南北关墙、关楼、鸡鸣台、望气台,均依地势夯筑而成,受损较严重。
由于此前考古工作的缺失,汉函谷关遗址的布局、范围和文化内涵等都不清楚。为配合汉函谷关遗址保护规划的制订和申遗工作,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向国家文物局提出申请,对其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
发掘意义何在?史家珍说,关隘对于维护王朝的政权统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具有拱卫京畿、控制地方势力和征收关税等诸多职能,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汉函谷关在西汉起着屏障关中的作用,在东汉起着屏障京都洛阳的作用,作为两京古道上的重要关隘,占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
遗憾的是,现存有考古资料的秦汉时期关隘很少,且多为边关小城,其规模和沿用时间不能与汉函谷关同日而语。
因此,此次汉函谷关遗址的发掘为秦汉关隘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同时为遗址保护规划的制订及丝绸之路申遗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城有多大?到底咋防御?目前尚难推断
虽然目前的考古发掘已取得不少成果,但在考古人员看来,由于发掘面积有限,还有很多问题等待解决。
一是关城的问题。严辉说,目前考古工作集中在关城东南侧,关城北墙和西墙还没找到,整体布局还不清楚。
同时,从目前发现的城墙来推断,关城的面积似乎不是很大。那么,作为一个重要的关隘,在距离关城不远的地方,是否还有一个驻扎军队的地方?
二是汉函谷关防御体系的问题。严辉说:“我们已初步确定汉函谷关防御体系的走向:北到新安县盐东村,南达宜阳县邵窑村西,实际长度60多公里,但对这一防御体系还缺乏全面的认识,需要继续深入研究。”
责任编辑:洛阳艺术
暂无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