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春节,很多家庭都会在窗户上贴上红艳艳的剪纸,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剪纸正在淡出人们的视野。记者日前采访洛阳纸雕剪纸艺人王飞,近距离感受了剪纸艺术的魅力:
记者日前来到王飞家里时,他正在赶制一批年画。桌子中央的画纸上,两朵雍容华贵的牡丹花簇拥开放。端坐在画纸前,王飞气定神闲,动作如行云流水。得知记者来领略剪纸的魅力,王飞打开了话匣子:剪纸这种表现手法,分为剪刀剪、刻刀刻、手工撕。咱这属于剪纸中的一个分支,用纸雕去体现,现图案能体现更精细,纤细秀丽,剪纸一次只能剪一张到两张,这个一次可以做十到八张。
王飞告诉记者,微雕剪纸又称为千年纸雕,距今已经有1200多年的历史,雕刻时,根据作品大小,取五到十张相同尺寸的宣纸,码放整齐,再把事先画好的图纸放铺平在宣纸上面,按照纹路雕刻:千剪不断,万刻不乱,不管再大作品,再小作品,不管费时间长短,如果一断,那就是一幅次品。一幅作品刻几十万刀,线与线要连起来,不能乱,展现出一幅很完整很有序的画面。
在王飞的手边,四把长约20公分,宽如米粒的刀片依次排开,这些刀片夹在褪色的青竹片中。王飞告诉记者,这些刀全都是他亲手打磨淬炼的,每磨一把刀都要经过至少六道工序:
这么小的刀,差之毫厘,力度都错很多,如果今天状态不好,都磨不来一把很趁手的刀。
在王飞的剪纸作品中,有些线条的宽度不足一毫米,比头发丝还要细,一幅作品下来,连他自己也记不清自己刻了多少刀:一个人在这屋里面,没人敢打扰你,稍微一分神,都会把线条刻坏。下楼或出去干啥,有几个小时视力恢复不过来,全部是模糊的。
在王飞的剪纸作品中,他最满意、最骄傲的一幅,是耗时近两年完成的作品--《洛神赋图》。这幅作品全长675厘米,宽28.5厘米,黑白相间的纸雕作品上,人物的衣褶、发丝、眼白,飞龙的触须、龙鳞,树叶的形状、脉络,各不相同却又立体有序。王飞说:以名气来说,任何人一听,都知道《清明上河图》,立马联想到开封。咱洛阳这好东西实际是很多,《洛神赋图》这名画,好多人不太了解,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流文化,不管花多长时间做出来,想做一个咱洛阳自己的文化名片。
王飞今年只有37岁,却和剪纸结缘20多年。剪纸对他来说,就像一杯陈年老酒,越品越香。可以不去应酬,可以不出去玩,不做这不可能,这跟衣食住行一样,缺一不可,长时间不做会想它,自己中意的东西,有人没人的时候,自己拿出来看看,养成这习惯了。
责任编辑:洛阳艺术
暂无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