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您的位置:洛阳站洛阳动态正文
图文:宫廷剪纸艺人 演绎纸上艺术
2013年01月25日    洛阳网    浏览数:2584

杨群正在刻版上刻纸

剪纸作品——崔莺莺

核心提示

中国剪纸艺术历史悠久,距今已有1500多年。据史料记载,洛阳宫廷剪纸有1200多年的历史,最早体现在龙椅的雕刻、皇室的雕花以及洛阳宫灯的雕刻技法上。因此,洛阳剪纸也叫宫廷御用雕刻纸。如今,洛阳市剪纸学会经过多年努力,逐步打造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品牌——千年纸雕。

在老城区西大街,有一家古香古色的千年纸雕艺术坊,作品完好地保持了宫廷纸雕的技艺和体现了传统文化。近日,我们来到这间艺术坊,近距离体验宫廷剪纸艺人杨群的一天。

体验

50道工序 刻出宫廷剪纸风格

■剪纸风格独具特色

清冷的早晨,我们走进丽景门,踏着青石板路,闻着纸香,来到了这间纸雕艺术坊。

推开门,人物、花鸟、山水,一幅幅做工精美的剪纸作品,细如线、距如丝,把50平方米的艺术坊装扮得十分喜庆。

艺术坊主人杨群今年39岁。“剪纸为什么叫千年纸雕?”我们迫不及待地道出了心中的疑问。

杨群说,之所以称千年纸雕,一是因为剪纸用的纸张采用宣纸,俗称千年纸,经手工染色后色泽饱满,可长期保存。二是因为剪纸技法沿用宫廷御用的微雕手法,这种纯手工剪纸艺术传承千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洛阳风格:千剪不乱、万剪不断、细如丝绸。

与民间剪纸相比,“宫廷剪纸的内容以宫廷文化、历史文化为主”。杨群说,宫廷剪纸用的工具是刻刀,以手法细腻著称,局部细微的地方还用放大镜卡在眼镜框里面雕刻;民间剪纸内容反映民俗文化和农家生活,原生态气息较浓,颜色以红色为主,不讲究纸张的材质。

■工序采用纯手工工艺

9时,杨群开始刻纸。他拿出一张凤凰戏牡丹的画稿,把画稿和宣纸订起来垫在刻板上,开始认真刻起来。

他告诉我们,宣纸是前期在染池里手工染制成的,画稿也是纯手工画的,从前期的创意构思到设计画稿大概需要一周时间。

雕刻时用的刻板是手工制成——把草木灰、牛油、石蜡、猪油等材料混合熬成浆状,倒在木托里凝固后便形成了刻板,刻板可以反复使用,不会损伤刻刀。但制作刻板要根据气温的变化,掌握配料比例,否则会影响雕刻质量。

“一幅长2米的作品至少需要20把刀,而每把刀的锋口都不尽相同。”杨群说,要先刻块状、不容易断的地方,最后再刻五官、花瓣等容易断的地方。每一刀都得一气呵成,不能有丝毫差池,如刻断一根则全部作废。此外,线条不流畅、粗细不均匀的地方,都要重新雕刻。

我们发现,从染纸、画稿、制作刻板、雕刀到雕刻,一幅作品至少需要50道工序,而每道工序都是纯手工工艺,制作成本高,价格可想而知。“宫廷微雕的魅力在于,即使是小幅作品,也能用流畅的线条表现出精细的画面。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现代版的‘洛阳纸贵’。”他说。

背后

醉心艺术将剪纸进行到

■与剪纸“剪不断”的情缘

1995年以前,杨群在驻洛某部当电影放映员,也搞过宣传。其间,他多次参与部队的刻会标工作——就是将字体刻下来,然后用钉子或曲别针别在横幅上。1995年,杨群退伍后到洛阳市一企业工作,通过朋友介绍,结识了一些剪纸艺人。

1999年,杨群放弃了自己的工作,选择在老城丽景门开了一间门店,卖一些剪纸艺人的作品。2004年,杨群加入了洛阳市剪纸学会。他一边潜心钻研,勤学苦练,一边查阅资料,研究剪纸文化。“我从资料中看到洛阳宫廷剪纸艺术拥有1200多年的历史后,就下定决心,让剪纸艺术走品牌发展之路。”他说。

在剪纸创新方面,杨群和他的团队进行了表现手法、内容、产品开发等多方面的尝试。过去多是花鸟、脸谱、山水等内容,现在则延伸到明星人物等时尚内容;过去主要用于节庆、嫁娶等,现在可用于居家装饰、企业文化、艺术收藏等,还利用镜框、卷轴等装裱,以满足不同层次消费群体的需求。

■希望建立宫廷剪纸博物馆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剪纸艺术,十几年来,杨群和学会会员一起到洛阳市一些大中专院校,为学生教授剪纸技艺,并在洛阳市中州西路小学、市实验小学洛浦分校、老城区坛角小学等7所学校挂牌成立剪纸实践基地学校,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剪纸教学培训经验,还为剪纸技艺的传承做出积极贡献。

“如今我市出台一系列政策,扶持文化产业发展,让艺术从业人员看到希望。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建立洛阳宫廷微雕牡丹剪纸博物馆,让剪纸技艺代代相传。”谈及自己的理想,杨群信心满满。

采访手记

剪纸艺术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审美情趣的提高而不断发展,它丰富了人们的情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洛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正是有了这么多热爱传统技艺的艺术家们的执着和坚守,才让这些有价值的文化品牌被世人瞩目,并推动着洛阳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不断前行的步伐。

责任编辑:洛阳艺术

体验非遗魅力 铸就烙画传承
2022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将于今年3月在河南省郑州市举办
故宫工匠——匠人之大莫过于以心守护
地方根雕非遗传承人:化朽木为“东方明珠”耀眼世界
汶川三所小学校成为省非遗保护传承普及教育“小课堂”示范基地
浙江:非遗传承人捐赠代表作助力非遗馆建设
大家的评论

暂无相关评论!

推荐视频

Copyright © 2025 orgcc.com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文化艺术网  版权所有

电子邮箱: orgcc#126.com(#换成@)  -  客服热线:1553852010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150025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豫网文【2020】5244-333号 豫B2-20150025

登录到会员

微信登录

微博登录

QQ登录

找回密码还没注册过会员帐号?立即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登录会员
返回其他方式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