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您的位置:洛阳站洛阳动态正文
笔尖上的唐诗与洛阳
程慧娟    2012年10月26日    东方今报    浏览数:2168

洛阳这座城市,从来就不缺少诗文的赞美,也从来不缺少书法名家。即将与世人见面的《翰墨诗韵·唐诗与洛阳》,首次将唐诗与书法艺术结合,创新结集出版,是一本散发着浓浓墨香的洛阳诗集。

《全唐诗》收录唐代诗文5万余首,其中描述洛阳的超过5000首,按照既定标准反复斟酌,《翰墨诗韵·唐诗与洛阳》的编委们精选出172首与洛阳有关的诗文,请来洛阳乃至国内106位知名书法家挥毫泼墨,用不同书体书写了唐诗的风韵。汪国真李进学王鸣杨杰刘安成等书法名家都在这本书中留下了自己的墨宝。

征集这些书法作品,也着实让该书主编、洛阳丝绸之路与大运河研究会副会长宁健费了一番工夫,评审小组对每一幅作品从诗歌内容到书体、笔法、章法、题款、印章等都进行认真审核,初次评审时就有近3成的作品因不符合要求退稿重新创作。宁健说,就这样选稿、退稿,经过多次评审才最终选定书中录入的172幅作品,字字都是书法家们心血凝集。

172首唐诗的注释,由洛阳理工学院教授、南开大学古典文学博士扈耕田主笔。与其他版本的唐诗注释不同的是,本书的注解中让“洛阳元素”得到充分体现,添加了“洛阳八大景”的特别注解,还详细讲述了诗人与洛阳之间鲜为人知的故事和情感。

经历一年零两个月的编撰,把唐诗的学术性和书法的艺术鉴赏性完美结合的《翰墨诗韵·唐诗与洛阳》,明日将正式向全国发行。它可以成为学者研究唐诗的资料,也可以成为书法爱好者的学习资料,是书法课堂上一本好的教科书。同时它也给所有参与创作的书法家,提供了交流心得的载体。精装版的图书还配送书法作品、“洛阳八大景”书签,具有极高收藏价值,是馈赠友人的上选礼品。

“通过书法艺术展现出来的描绘洛阳的唐诗,写遍了唐代洛阳的大好河山,也写尽了唐代洛阳社会各界的七情六欲,万种风情。”本书主编、洛阳丝绸之路与大运河研究会会长徐金星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愿读者把《翰墨诗韵·唐诗与洛阳》一书看做是一只玉壶,因为它包涵着编纂者、参与者奉献给读者的一片冰心。

【书评】

且向书中去听香

中共洛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杨炳旭

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翰墨诗韵·唐诗与洛阳》付梓面世,为洛阳绚丽多彩的文化艺术园地又增添了一朵奇葩。

“雄都定鼎地,势据万国尊。”“龙门翠黛眉相对,伊水黄金线一条。自入秋来风景好,就中最好是今朝。”唐代洛阳,以其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城阙巍峨、交通四达而著称于世。数千首风行当时、流传千古的唐诗,描绘了洛阳,赞美了洛阳,感叹了洛阳,让世人认知了、记住了洛阳的厚重、繁华、风流与沧桑。

在此,我们通过高雅、精湛的书法艺术来再现唐诗中的洛阳。这是一次耄耋翰墨、中青荟萃的风云际会。书法的作者,既有八十多岁的老艺术家,也有四五十岁的中坚力量,更有三十来岁的书坛新秀,展现了当今洛阳、中原书法界的艺术风采。

纵观本书,172幅书法作品别具特色,风格多样,或豪放,或飘逸,或俊秀,或严谨,或任意挥洒,或行云流水,或稳定庄重,或圆润流畅,翰墨与诗韵相映化神,无不体现创作者的审美情怀和学识修养。

《翰墨诗韵·唐诗与洛阳》作为洛阳市文艺界向党的十八大的献礼之作,172幅书法作品,幅幅显示了艺术家们个性独特的艺术魅力,蕴含了艺术家饱满炽热的创作激情,表达了艺术家们为和谐洛阳建设、促进洛阳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责任意识。

在200多页的篇幅里,我们有幸看到像李进学、寇北辰、王鸣、王华莹郭西河薛玉印郭朝卿黄军和李建业李孟渊陈花容等一批活跃在洛阳乃至全国的艺术家,他们的书法作品为洛阳增添光彩,为中原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发展助力。172幅书法作品都充分体现了“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雅俗共赏,给广大读者带来了视觉和精神的享受。

把千古颂吟的唐诗、山川秀美的洛阳、千姿百态的书法三者有机融合,充盈着浓浓的洛阳味道,将其集结成书出版,这在洛阳以往众多出版物中是没有的,尚属首次,具有创新意义。

诗韵墨香无着处,今朝来向书中听。放一本精美的《翰墨诗韵·唐诗与洛阳》在案头,犹如一份厚重的河洛文化沉甸在心头。每每捧读,心灵震撼犹如穿越时空。愿《翰墨诗韵·唐诗与洛阳》给洛阳的文化艺术界吹来一股馨香悦目之风。

永恒的审美天地

洛阳知名学者 叶鹏

古都洛阳,山水绮丽,宫阙巍峨,诗都花城,文化锦绣。徐金星先生与宁健先生主编的《翰墨诗韵·唐诗与洛阳》,借翰墨神采,展示唐诗风韵,唤起人们对洛阳昔日辉煌的记忆,鼓舞人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创造。

大唐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最灿烂的时期之一。对人生,关爱多情的东方智慧;对生活,五彩缤纷的审美追求,以奇妙的文化魅力,为全世界瞩目。大唐文化,对周边的国家,产生了持久的影响,至今风韵犹存。

唐诗为中华民族生活的诗情画意和审美情趣,推波助澜。唐诗创造了万千意境,为后代子孙留下了观赏、徜徉、向往、沉思的文化天地。一部《全唐诗》,结集传世凡五万余首,吟咏洛阳的诗篇,已逾五千。诗人跋涉来访,墨客留居不去,会聚洛阳;洛阳诗都,盛名赫赫。洛阳与唐诗同位,读懂洛阳,方能读懂唐诗,展读唐诗,方能体悟洛阳。李白的诗句:“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玉笛悠扬,春风多情,洛阳流音盈耳,满城音乐之声。杜甫的诗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乡思缠绵,归心如箭,三峡从眼前逝去,大江送回对故乡洛阳的一片深情。白居易的诗句:“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大裘万丈,护暖全城,替百姓驱寒,为洛阳殷殷祝福。刘禹锡的诗句:“洛水桥边春日斜,碧落轻浅见琼沙。”你看,洛河碧水轻浅,卵石五彩晶莹,是鸳鸯化作琼沙沉入水底,抑是琼沙化作鸳鸯飞出浪花……唐诗中的洛阳,美艳如斯!令人留恋难忘!

《翰墨诗韵·唐诗与洛阳》将唐诗与洛阳汇编成册,金玉同体,双雄互丽。《翰墨诗韵·唐诗与洛阳》精选诗章,史实注释严谨,意境评点得宜,言简意深,既为读者方便阅读给力,又为读者审美联想造势。《翰墨诗韵·唐诗与洛阳》更诚邀洛阳书法大家,泼墨留香,书写诗篇。唐代洛阳,集书法艺术之大成,峰峦叠起。唐初欧、褚、颜、柳,师法二王书风,继承魏晋骨力,演进为法度森严的唐楷,形成我国书法艺术的高峰,卓然成为后世取法的经典。洛阳有幸,书法宝库林立,学书已成洛阳文化追求的定势。近年来,洛阳书家辈出,书法之乡的荣誉叠来;《翰墨诗韵·唐诗与洛阳》,旋成展示洛阳书法艺术成就的平台。当然,书法家们的辛劳和成就,也为《翰墨诗韵·唐诗与洛阳》的文化品位,增光添彩。

唐诗是永恒的审美天地,书法是永恒的审美天地,感谢《翰墨诗韵·唐诗与洛阳》的出版,使我们有缘走近这方永恒的审美天地,亲近洛阳,倾诉我们对洛阳的热爱。

责任编辑:洛阳艺术

篆隶楷行草·写不尽军旅情
与艺术相约 | 抄底第25届北京艺博会最后黄金席位
“翰墨颂党恩,丹心庆七一”书法作品展
七一党旗红 文化润社区
“临帖习古”——洛龙区书法家协会临创作品展
汪国真艺术委员会揭牌仪式暨首次委员会议在京举行!
大家的评论

暂无相关评论!

推荐视频

Copyright © 2025 orgcc.com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文化艺术网  版权所有

电子邮箱: orgcc#126.com(#换成@)  -  客服热线:1553852010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150025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豫网文【2020】5244-333号 豫B2-20150025

登录到会员

微信登录

微博登录

QQ登录

找回密码还没注册过会员帐号?立即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登录会员
返回其他方式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