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人类开始通婚姻、组家庭,就有了离婚一说。最早卷进离婚事件的中国名人,当推孔门祖孙。不过那时不叫“离婚”,而称“去妻”或“出妻”;因为夫妻离异的主动权,是在丈夫这一边,妻子只有被休弃的份儿,是做不得主的。
相传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就曾休过妻;孔子是“野合”而生,他的生身母亲,并没有跟叔梁纥正式结过婚。至于叔梁纥出妻,是不是出于跟孔子生母结合的目的,可就无从考证了。总之,孔子的父亲又是离婚,又是野合,看来并不是什么“规矩人”呢。
到了孔子的儿子孔鲤这儿,也曾休过妻。有了曾祖和父亲做样子,孔鲤的儿子子思,也同样休过一回妻。所谓“孔氏三世出妻”,典故就出在这儿。我们的孔夫子,到底是有修养的圣人,在这样的环境里,竟不为所动,坚持既定的婚姻,白头到老。不过他对家庭生活,却时有微词。曾感叹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翻成白话,就是:世上最难对付的,就是女子和小人啊!听听,这一定是跟老伴闹憋扭后发出的感慨!
孟子也休过妻!荀子就透露过这样的消息,说是“孟子恶败而出妻”,意思是说:孟子厌恶他那败坏了道德的妻子,于是休了她。孟太太的道德究竟怎样败坏,他可是没说。在孔、孟两位圣人家里,离婚的频率如此之高,难怪后世的孔、孟门徒,把妇女踩在了脚底下,想怎么作践就怎么作践!
为了压制、奴役妇女,孔门祖师还定下极为苛刻的清规戒律。即如《孔子家语》中提到的“七出之条”,据说就是孔子亲手制定的。那是女子被休的七条标准:凡女子不孝顺公婆的、不会生儿子的、品格不端的、怀有嫉妒之心的、有严重疾病的、爱多嘴多舌的、手脚不干净的,都在被休之列。
孝顺不孝顺公婆,品格是否端正,以及舌头长不长,本来没有一定标准,全凭公婆和丈夫说了算。能不能生儿子,现在我们都知道,并不关妻子一个人的事。所谓不能怀嫉妒之心,就是说只准丈夫嫖娼纳妾、胡作非为,却不准妻子维护自己的尊严、权利。至于妻子患病便要赶出家门,这样的话即便说说也是罪过……不过我还是愿意拿好意去揣测我们的至圣先师,宁愿相信这“七出”之条,是后来的道学家编排出来,借孔子的大名招摇的。我不相信像孔子那样满有人情味的老先生,会说出这样恶狠狠的话来。
不过有了这“七出”的理论,后世的势利小人、无情丈夫,也便有恃无恐起来。有关男人休妻的例子,真是举不胜举。例如汉代有个叫金赏的,娶了大官僚霍光的女儿作妻子。后来又察觉老丈人的位子要靠不住,便主动上书休妻。结果霍光倒了台,他却落个没事。妻子在这里成了官场斗争的牺牲品啦。我想他上书休妻时,一定是在“七出”之条里,找了个似是而非的根据的。
东汉时,又有个叫桓荣的,40岁了,还没有儿子。这回是他的侄子作主,把婶娘--也就是桓荣的妻子,休掉了;又替他娶了一房妻子。这位后妻挺争气,为他一连生了三个儿子。先前我一直认为他侄子未免管得太宽;可往回一想,又焉知不是桓荣自己想休妻,却假借侄子之手,到火堆里替他抓这滚烫带刺儿的毛栗子呢?
当然还有无行之人,借休妻娶妻来满足个人私欲的。例如唐代那位有名的诗人崔灏就是如此。崔灏的才华尽人皆知。他的那首七律“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连李白读了都很佩服,说是“眼前有景道不得,崔灏题诗在上头”。可是这位崔灏却有才无德,吃喝嫖赌,“五毒俱全”。还常常追求漂亮女人,并喜新厌旧,不断换妻。不过如果连亚圣孟子也还休过妻,又有什么理由去苛责一位浪漫诗人呢?
最可恨的是一些道学家,平时装模作样,摆出忠臣孝子的虚伪面孔来。在他们眼里,妻子往往就是祭坛上的牺牲,是他们追名逐利的工具。就说东汉那个叫鲍永的孝子吧,他待后母,比对亲娘还亲。--孝顺母亲本不是坏事,能敬重后母就更应当鼓励。可鲍永得到“孝子”名声,却是以休妻为代价的:一次他的妻子当着后母的面轰狗,鲍永竟无事生非、小题大作,嗔怪妻子对婆婆不敬,就这么把妻子休了!--鲍永也因此成了远近闻名的孝子,名字还上了《后汉书》!
责任编辑:河洛学苑
暂无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