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洛阳市老城区道北路办事处建华社区的居民梁浩林家有几个贴墙放置的书架,书架上放的是他50年来的藏品——剪报和书籍。这些藏品并非天价,却是老梁最喜爱的宝贝。
剪报成痴,50年未间断
梁浩林最喜欢收集的东西是“知识”,数十年来,他不间断地剪报、收集文学杂志、教育类书籍,将自己的家变成了一个小型图书馆。
2012年5月7日,带着满心好奇,记者来到梁浩林家中。一进客厅,记者便有一种进了学校阅览室的错觉:沙发后和餐桌旁贴墙摆放着大书架,书架上放置的除了书籍外,更多的是整齐叠放的剪报。这些剪报按照不同的类别放置,有的是关于诗歌的,有的是关于历史的……据梁浩林介绍,截至目前,他收集的杂志有近万册,书籍4000余册,剪报也有2500余本。
梁浩林今年71岁,已经收集、整理剪报50年了。他的剪报大多按照16开,每本300页的规格制作。他还给本子加上封面和名字。这些年来,即使生活再忙碌,他也从未想过放弃剪报。他还给自己的家起了个名字——“串珠编贝斋”。
梁浩林说,1962年,开始当兵的他在部队里担任文书工作,有很多时间看报读书。见一些战友将看过的旧报纸扔掉,他觉得有些可惜,便开始整理剪报,将报纸上有意思、值得学习的文章收集起来。
离开部队后,梁浩林进入劳改系统进行教育工作。这时,他开始收集杂志、书籍。同时,他制作剪报的爱好也没有放弃。
剪报作用大,收获乐趣多
2003年,梁浩林为自己的“串珠编贝斋”开设了一个新类别:他开始将每期《洛阳晚报》头版刊发的新闻图片剪下整理,制作成册。
整理剪报是一件繁琐的事,然而,梁浩林做得很开心。“我总觉得这些剪报本是我自己出版的文摘书。”梁浩林笑着说,剪报让他的思路更清晰,虽然搜集的过程繁琐,但他内心愉悦。
除了自己订的报纸和杂志,梁浩林还从旧书市场、废品收购站寻找有价值的东西。有时,他会拿着筛选剪裁过的报纸到废品市场换取自己没看过的旧报纸;有时,他也会收购一些别人打算扔掉的旧书。
看着家中被书籍和剪报占据,梁浩林的妻子李淑娟也曾抱怨过,但她更多的是为老伴做好后勤工作。
剪报、藏书多,家里成了同事们的图书馆
“串珠编贝斋”这个140多平方米的房子,除了孩子们所占的屋子和必要的家具外,其他空间大多被梁浩林的书籍和剪报占据。
由于书多且种类丰富,梁浩林的不少同事在需要时,都会向他伸出求助之手,借阅书籍。同事们借书还书频繁,这让他家更像一个图书馆了。几年前,同事赵先生在帮单位编写志书时遇到不清楚的问题,总能在“串珠编贝斋”找到答案。
自己的“宝贝”能给身边人带来方便,梁浩林觉得很高兴。2011年7月,为迎接建党90周年,他专程将自己的相关书籍、剪报送到单位展览。展览过程中,这些书籍和剪报获得了很高的人气。
在梁浩林看来,有的人拥有相貌,有的人拥有金钱,有的人拥有权力,而他的生活平平淡淡,甚至有些清苦。但这些饱含知识的剪报、杂志和书籍让他平淡的生活有了些自豪和不同。
“有历史与我对话,有名人和我谈心,有美术供我欣赏,难道我还不富有吗?”梁浩林说。
责任编辑:洛阳艺术
暂无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