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是时代的火炬
——专访张同吾先生
在“诗意河洛—百名作家写洛阳”文学大奖赛启动仪式后的短暂间隙,中国文化艺术网和洛阳文化艺术网的编辑游方采访了中国作协研究员、中国诗歌学会秘书长张同吾先生。
洛阳文化艺术网记者:您之前来过洛阳吗?
张同吾先生:02年来过一次,那个时候的洛阳远不像现在这样,这次来到新区,发现这里更具有时代感,洛阳现在呈现出了古典文化与时代精神的融和,很好的体现了时代赋予这座城市的新的精神,人们有了新的面貌,欣欣向荣的景象。显然,洛阳是很有魅力的一座城市。
洛阳文化艺术网记者:那请您谈谈对洛阳、河洛文化的理解?
张同吾先生:洛阳有丰富的文化底蕴,这是很多地方所没有的。并且河洛文化在今天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认为,河洛文化应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很好地结合起来,使之在时代精神的光照下,成为美好社会的有机元素。 改革开放三十年,同全国一样,洛阳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是新时代的开始。这应归功于思想的进步,归功于邓小平思想的光芒。希望洛阳深厚的文化能与当代社会同步发展。
洛阳文化艺术网记者:您觉得这次大赛的参赛作品更应该从哪个角度书写河洛呢?
张同吾先生:当然,作品要有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更要注重时代背景,洛阳是一个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城市,一个富有诗意的城市,将这些上升到一个精神领域就一定能够创作出好的作品。
洛阳文化艺术网记者:那进行诗歌创作如何才能抓住时代的脉搏?
张同吾先生:这个要因人而异,我每年要收到六百多首诗,大多是平庸的,但也有写得很好的,如在我国经历的灾难的时候,有的诗激发人们对灾难抗争的勇气,很感人。这一次诗会,但愿多数人能写好。
洛阳文化艺术网记者:张老师,近几年,洛阳地方诗人把洛阳地方的文化元素融入诗歌与文化作品,有的称之为“诗歌的本土化”,对此,您如何看待?
张同吾先生:作家与诗人把地方文化的元素纳入作品中,使作品突显地方色彩,这是好事,但是“地方化”的提法不合适,这个命题不周延。
洛阳文化艺术网记者:洛阳的一些语文教师鼓励学生以河洛文化为背景材料进行创作,写出的不少作品,还有大本头的小说,对此,您如何看?
张同吾先生:语文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富有乡土气息的创作,这是大好事!但要量力而行,进行大本头的创作,就有“小马拉大车”之嫌。大本头的作品不在于作品长,而在于思想内容丰富,中学生一般难于把握。当然,这个有个人兴趣的问题,谁也管不了。也有从小成名,现在仍然很火的,如韩寒。这个不能一概而论,多元共存嘛。
洛阳文化艺术网记者:如何看待“诗歌救世论”?
张同吾先生:诗歌是时代的火炬和文化发展的先声,在广阔的文化疆城中,没有任何一种文化形态和文学形式能像诗歌这样,敏锐而又生动地反映时代脉搏和人民心声,深切又美妙地抚慰人的心灵,给人以温暖,给人以精神力量,给人以哲理启迪。诗歌可以影响社会,有时可以深刻地影响社会。如,毛泽东身上浓厚的诗歌因素,他的成功有作为诗人素质的影响,当然,他的悲剧与失败也有诗情的成分。但诗歌总体上不可能产生“救世”的作用,影响社会的因素很多,诗歌仅是一个方面。
洛阳文化艺术网记者:您怎样看待诗歌的“沉寂”?
张同吾先生: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我国诗坛上出现了多角度的艺术探索,开拓了诗的疆域,开阔了诗的视野。但由于对继承和借鉴理解的偏颇和肤浅,导致在一定程度上疏离现实生活和淡化时代热忱,在艺术形式和艺术技巧方面,出现了拒绝传统、盲从西化的倾向。这同观念僵滞、诗意平庸、抒情直白一样,是诗歌创作的另一种偏颇。这种现象引发了近年来较为普遍的思虑和议论:诗歌不景气,缺乏引起读者兴味和心弦共鸣的佳作,缺乏具有强烈社会反响的力作......所以,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相比,现在诗歌界的确要显得沉静一些,但这种沉静意味着一种孕育。你看,现在有高官写诗,有商人写诗,并且他们不再是附庸风雅,他们写出来的诗不再是过去的那种顺口溜、快板式的诗歌,而真正有了诗的意蕴。目前全国每年在各省以上报纸杂志上发表的诗歌数量持续保持在6万到8万首,而出版的诗集则无法统计。今年第四届鲁迅文学奖,入选诗集的诗歌是历届最好的。艺术探索之路曲折而漫长,艺术的偏颇也只能在艺术实践中得以矫正。只有先进的文化江河才能浇灌绚丽的诗艺之花,只有不平凡的时代才能诞生不平凡的诗人。我相信:我们的时代是不平凡的,因而能诞生不平凡的诗人!
洛阳文化艺术网记者:对于此次“诗意河洛—百名作家写洛阳”文学大奖赛那您觉得有什么具体的意义?
张同吾先生:作为全国众多诗歌活动之一,这次活动以它独特的地域魅力,文化魅力,必定会为中国诗坛增添光彩。纵使它未能达到促进诗歌事业大发展的作用,但它能和等各地的活动互相补充,从而促成一个诗意中国的组成部分,就已经足以体现它的意义所在了。
责任编辑:洛阳艺术
暂无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