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各大卫视正在热播的电视剧中,有很多是关于武则天的。不过在看这些电视剧的时候,您有没有想过,剧中仕女的发型是否符合唐代的惯例?
1905~1909年,唐三彩在陇海铁路的修筑过程中被发现,由此引发了全世界文物爱好者对它的关注。现任洛阳市文物交流中心主任、洛阳市散流文物管理所所长的李国强,在工作中接触过大量的唐三彩,并根据这些实物展开了对唐三彩的研究,而他的研究内容就包括唐代女俑的发型。
1 女俑发型分为三种
1997年,李国强从市文物古建总公司来到洛阳古墓博物馆任馆长,由于工作需要,他经常接触历代古墓及墓中物品,其中不乏一些制作精美的唐代女俑。李国强发现,不同时期的唐墓中出土的女俑的发型也各不相同。
经过多年对唐代红陶、白陶及三彩女俑的研究,李国强发现,唐代女俑发型能直观地体现出当时的精神风貌和审美情趣,从初唐至晚唐,各有各的特点——初唐女俑的发型为上梳发型,盛唐时为平梳发型,晚唐时期为下梳发型。
“初唐时期,女俑的发型基本都是上梳发型,女子的耳朵一般都露在外面,形成各式各样的发髻,这充分展现出健康、活泼、干练的美感。”李国强说,那时人们刚刚从战乱中解脱,工匠们试图把唐开国时那种百废待兴的社会文化,通过自己的双手展现出来,营造出健康、富有活力的审美情绪,表现出人们的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
“到了盛唐时期,政治、经济的开放性极强,国泰民安,生活富裕,女俑的发型也受到了影响。”李国强说,在他收藏的这一时期的女俑中,人物造型趋于丰满,发型多为平梳,两侧云鬓半掩耳或稀疏掩耳,上梳云髻或双梳云髻,以突出面部的丰满。
“到了晚唐,统治者意志消沉,贪恋声色,社会也处于一种充满利欲、好大喜功的杂乱状态中。”李国强说,这一时期的女俑发型多为下梳,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发型完全掩耳,人物体态也展现出夸张疏懒的肥美,让人有种懒散的感觉。
2 造型釉色中识精品
李国强说,唐代女俑发型演变的三个阶段是一个逐渐变化、反复交融、相互影响的过程,通过对女俑发型的辨别,也可为文物艺术品的鉴别提供参考。
同样,对三彩陶马的研究也有这样的作用。“是不是好马,通过神态、釉色、造型就能清楚地分辨出来。”李国强说,1977年,洛阳关林出土了一尊盛唐时期的黑釉三彩马(见“珍宝台”),因为制作这种黑釉的钴料是从西亚等地运回的,十分难得,所以黑釉三彩是当时等级最高的三彩作品。此外,从这件三彩马低首的神态、浑圆而不臃肿的体态上,也能鉴别出它是十分罕见的精品。
3 唐三彩中的相马经
在唐三彩陶俑中,存世最多的品种,除了三彩俑,就是各种各样的三彩马。马在唐代不仅是达官贵族最主要的坐骑,而且还是战争中的重要工具,但三彩马都有哪几种呢?
李国强通过对馆藏文物的研究,并结合史料记载,将三彩马分为三种:一是放养马,二是载人马,三是鞍马。
所谓“放养马”是指生活在野外,不被马鞍或缰绳束缚。它们有的觅食、有的长嘶、有的狂奔、有的伫立、有的漫步……陕西乾县永泰公主墓中曾出土过两件“放养马”,这两匹马造型匀称,活灵活现。
“在博物馆中,经常可以见到人俑和马俑的结合体,那就是‘载人马’,龙门安菩墓就曾出土过一件盛唐时期黑釉马及牵马俑。”李国强说,唐三彩中有各种装束的骑马俑,尤为珍贵的是女骑俑和奔马骑俑。
此外,鞍马俑也是一种常见的三彩品类。
人物简介
李国强:研究生,文博副研究员,文化部艺术品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古都学会理事,洛阳文字博物馆名誉馆长,中国文物收藏协会玉器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河南省收藏家协会常务理事。
责任编辑:洛阳艺术
暂无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