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您的位置:洛阳站洛阳动态正文
河溶三星寺与大唐“三星宿”
佚名    2010年02月23日    三峡新闻网    浏览数:2558

河溶镇古称“乌扶邑”。据《当阳县志》:“乌扶邑”,即太阳初升的城邑,取于“金乌栖扶桑”。在乌扶邑近郊古荆山支脉的矮丘中,有一座名曰“三星寺”的古刹曾名扬天下。上世纪60年代初,笔者少时夏令营与小学同学们在庙里小住过一晚,那时还是三进带三井,每重庙宇的大天井中均有一口古井,古木参天,巍峨壮观,惜今已圮废。

“三星寺”之三星,为一夜不同时间出现的三个星座,开门即见其天文蕴义。“三星寺”隐于蜿蜒的荆山丘脉丛林,山上的土也呈别样的红色,东可俯江汉平原,西可览曲沮清漳。“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三星寺”的山不高,却是迁客隐逸者们的“仙境”。

“三星寺”遗址位于河溶镇东北7公里处的前华村,为玉泉寺属院。清代《当阳县志》记载了一行等曾在三星寺的一些活动:“三星山,唐僧一行道场,有三星井在山寺之中,乃一行鉴已禳三星者。司马子微(司马承祯)亦曾修练于此。杨宣楼诗云:‘锡卓盛唐闻一行,寺传破额纪三星。孤磐乍传林樾去,野猿或抱石头听’”。(《华东师大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16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5第71页)。

大唐高僧一行,本名张遂(公元683~727),魏州昌乐(今河南南乐县)人。其曾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功臣张公谨。张氏家族在武则天时代已趋衰微。张遂自幼刻苦学习历象和阴阳五行之学。青年时代即以学识渊博闻名于长安。为避开武则天的拉拢,剃度为僧,取名一行。曾翻译过多种印度佛经,后成为佛教密宗的领袖。据《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二载:“(庚戌)是年(公元710年)三月,敕东都留守韦安石齏诏起嵩山沙门一行赴阙。行辞疾不赴,遁入荆州当阳山”。直到唐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唐玄宗李隆基派专人去接,一行才从“三星寺”到京都长安,为唐玄宗顾问。

一行和尚在“三星寺”时,于寺中亲立石杵三尊,凿水井三眼为表、圭,实测日月星辰四季运行变化。他把太阳运行的黄道分成72等分,按每等分在星图上分点的真实位置,把他们用平滑曲线连接后,得到了一个正确的椭圆形的黄道,纠正了过去把黄道画成和赤道同样大小的一个正圆的错误。并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区分节气的“定气”,以此来推算日食和月食。

开元九年(公元721年),唐玄宗命令一行主持修订新历法,在修历问题上,一行继承了我国天文学上的优良传统,用他“三星寺”研究的成果,主张在实测日月五星运行情况的基础上编制新历—《大衍历》。新历《大衍历》比以往的历法更为精密,为后世历法所师。据《中国历史大事记》:“公元724年(开元十二年),僧一行制成铜黄道游仪;次年制成铜铸水运浑天仪,首次实测子午线长度。”

在一行以前,天文学家包括象张衡这样的伟大天文学家都认为恒星是不运动的。但是一行用"浑天铜仪"(水运浑天仪)、"黄道游仪"等仪器,重新测定了150多颗恒星的位置,多次测定了二十八宿距天体北极的度数,从而发现恒星在运动。根据这个事实,一行推断出天体上的恒星肯定也是移动的。于是推翻了前人的恒星不运动的结论,成了发现恒星运动的第一个中国人。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公元1656~1742)也提出了恒星自己移动的观点,但比一行的发现晚一千多年。

水运浑天仪是用水力驱动的能模仿天体运动的仪器,类似于现代的天球仪。这种水运浑天仪很有规律地演示出日、月、星象的运转,比张衡的水运浑象更加精巧、复杂。另外水运浑天仪上还设有两个木人,用齿轮带动,一个每刻(古代把一昼夜分做一百刻)自动击鼓,一个每辰(合现在两小时)自动撞钟。可以说它是现代钟表的祖先,比公元1370年西方出现的威克钟要早六个世纪,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和科学家的聪明才智。黄道游仪是用来观测日、月、星辰的位置和运行情况的天文仪器,是浑仪的一种。

唐时曾佛道一庙。司马子微(司马承祯)(公元647~735),字子徽,法号道隐。唐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道教上清派第十二代宗师。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为“仙宗十友”。他的代表作《坐忘论》和《天隐子》,论述了“安心坐忘”、守静去欲是长生成仙的可能,司马子微遍游天下名山,亦曾以“三星寺”为寄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司马子微被召入宫中,恰与一行和尚在河溶的“三星寺”擦肩而过。

公元724年(开元十二年),司马子微请还期间,再回河溶三星寺(时为江陵治),时出川后的李白慕名拜访。李白在他后来的《大鹏赋》的序文中,记述了他与司马子微会见的情景:“余昔于江陵见天台司马子微,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著《大鹏遇希有鸟赋》以自广”。李白为司马子微如此高的评价欢欣鼓舞。他决心去追求“神游八极之表”这样一个永生的、不朽的世界。兴奋之余,他写成大赋《大鹏遇希有鸟赋》,以大鹏自喻,借大鹏的庞大迅猛而寄于豪情。伟大诗人李白,其最早最恢弘的华章原来就从河溶的三星寺起,后而成就其鹏程万里、名扬天下的“诗仙”地位;自此,“仙风道骨”一词也为浩瀚的武林和武侠小说常用常新。

责任编辑:中艺

大家的评论

暂无相关评论!

推荐视频

Copyright © 2025 orgcc.com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文化艺术网  版权所有

电子邮箱: orgcc#126.com(#换成@)  -  客服热线:1553852010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150025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豫网文【2020】5244-333号 豫B2-20150025

登录到会员

微信登录

微博登录

QQ登录

找回密码还没注册过会员帐号?立即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登录会员
返回其他方式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