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天艺艺术家俱乐部“唐诗与洛阳”书法品评会
【中国文化艺术网洛阳站专稿】“马声回合青云外,人影动摇绿波里。”刘希夷吟哦洛阳的繁华与秀美。
“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白居易惊叹牡丹的魅力和洛阳人对牡丹的痴爱。
“洛阳花柳此时浓,山水楼台映几重。”宋之问笔下的洛阳富丽妖娆。
……
2011年7月24日,在洛阳天艺艺术家俱乐部举办的“唐诗与洛阳书法”品评会上,一百三十余首描绘古都洛阳的唐诗,由洛阳书法名家以行、草、隶、篆、楷等各种字体呈现出来,透过这些书法作品,观者触摸到集书之美、诗之韵、景之盛于一体的文化大美。
洛阳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李进学在认真审阅作品
洛阳书法名家在评审现场
提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人们总会想到“唐诗宋词”。盛唐时代,诗的发展达到了至今仍难以企及的鼎盛之境。而洛阳作为唐的陪都和京都,其秀丽的山川,繁华的街市,密布的园林和雍容的牡丹都为诗人提供了不尽的素材。据统计,《全唐诗》五万余首中,与洛阳相关的在五千首以上,占了十分之一,仅白居易一人就写过800余首与洛阳相关的诗,洛阳也由此而拥有了“诗都”的美名。
作为河洛文化的发祥地,洛阳不仅是“诗都”,更是书画之都,拥有大批书画名家。“唐诗与洛阳”大型书法创作活动则是天艺艺术家俱乐部为展示河洛文化古之厚重,今之繁荣所做的又一项策划。(上期品评会中以绘画形式再现古都八景是此策划的姊妹篇)。此次策划共选择了180首与洛阳有关的精美唐诗,将在隋唐洛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的180余根玻璃柱上,以中国传统书法形式刻画出来,借书法之美展示唐诗之韵,以唐诗之韵呈现河洛文化盛景,让广大市民和游客透过晶莹剔透的玻璃柱,感受洛阳所独有的书之美、诗之韵、景之盛的文化魅力。
参与此次创作的洛阳书法家共有47人,除部分尚未完成的作品外,已经提交的作品全部亮相于24日的品评会。一百三十余幅作品分别以篆、隶、草、行、魏碑、楷等不同的字体写就,且各具特色,异彩纷呈,让在场的书法爱好者大饱眼福。洛阳书法界的名家李进学、王华莹、索铁生、黄军和、李孟渊、阎志忠等老师担任评审员,对每幅作品从内容准确性、布局美观性、笔划搭配以及篆法正误等方面严格点评,不符合要求或出错的作品则予以退稿重写。
中国唐史学会洛阳唐文化中心秘书长、河南省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王恺老师在品评会上说:“天艺艺术家俱乐部为发掘和发展洛阳文化做了一件大好事。”据悉,通过评审的书法作品还将被收录入册,制作成《唐诗与洛阳》书法图书出版发行。
相关阅读:图文:“古洛八景”初现真容
责任编辑:洛阳艺术
暂无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