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您的位置:洛阳站洛阳动态正文
河洛地区的思想学说——邵雍的先天象数学思想
郭绍林    3个月前    《河洛文化论衡》    浏览数:213

唐明邦先生指出:北宋正宗儒学思想称为道学,分为三派。周敦颐及其弟子程颢程颐阐发理学,创立唯心主义理学派。张载讲气学,坚持唯物主义“气”一元论,创立气化学说。邵雍主要讲数学,创立唯心主义象数易学派,虽属于儒学,但思想路线接近道家。三足鼎立,各有千秋

邵雍(1011—1077)字尧夫,出生于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市),随父母迁居衡漳(今河南林州市),十二岁时又随父母迁居共城(今河南辉县市),在苏门山百源(今百泉)湖畔刻苦读书。后来,邵雍受到县令李之才的赏识,李之才向他传授义理、物理、性命之学,特别是河图洛书、先天八卦《易》学。皇祐元年(1049),邵雍三十九岁,全家迁居洛阳。他一面躬耕陇亩,一面教授生徒,聊以奉养父母,贫穷不能娶妻。四十三岁时,他才经友人劝说和撮合,与王氏结婚,第二年生下儿子邵伯温。嘉祐七年(1062),西京(洛阳)留守王拱辰,在洛河天津桥南五代节度使安审琦故居地面建造房屋三十间,赠与邵雍。邵雍时年五十二岁,从此安居乐业,因而将这所宅院命名为安乐窝,自号安乐先生。在此前后,朝廷下诏征聘天下隐居名士出来做官,邵雍两次受到举荐,被授以将作监主簿和秘书省校书郎、颍州团练推官,他都婉言谢绝。富弼、司马光、吕公著、程颢程颐兄弟、张载等,或为退居洛阳的达官贵人,或为著名学问家,都十分敬仰他,常常同他聚会赋诗,谈论学问。邵雍六十七岁时去世,被朝廷赠官秘书省著作郎。后来,宋哲宗赐他谥号康节,“康”指“温良好乐”,“节”指“能固所守”,故人称邵康节。邵雍著有哲学著作《观物内篇》《观物外篇》《渔樵问对》等,诗歌集《伊川击壤集》。邵雍去世后,安葬在洛阳伊川县平等乡伊水滨的紫荆山下,墓前山门两侧刻清人赵诚所写的对联:“删后无诗,啸月嘲风留《击壤》;画前有《易》,蹑根探窟见先天。”墓碑上书刻“宋先儒康节邵夫子墓”九字。

邵雍的哲学著作汇集成《皇极经世》一书,由《元会运世》《声音律品》《观物内篇》《观物外篇》等组成。邵伯温在《皇极经世绪言》中解释乃父这部书的书名说:“至大之谓‘皇’,至中之谓‘极’,至正之谓‘经’,至变之谓‘世’。大中至正,应变无方之谓‘道’。"《皇极经世》是邵雍依据自己对《易》的理解和解释,来推究宇宙起源、自然演化和人类历史变迁的著作。他企图建构浑然一体的思想体系,将宇宙、自然、社会、历史以及人生哲学全部统摄在内,把“道”作为涵盖整个体系的最高原理,以及贯穿其中的通用法则。

邵雍哲学的理论基础是先天八卦说。所谓“先天”,相对于“后天”而言。什么是后天八卦?邵雍认为后天八卦说在西周建立前夕才建立,通行的《周易》六十四卦及其卦爻辞,是周文王被殷朝拘禁于羑里(在今河南汤阴县)时所演的《周易》。而先天八卦却出现得很早,是伏羲所画的《易》,其中蕴含着《周易》的基本原理,包括从没有卦爻之画到六十四卦之画齐备的全部内容。为了说明其中原理,邵雍绘出《伏羲始画八卦图》《经世衍易八卦图》《经世天地四象图》《经世天地始终之数图》《经世四象体用之数图》等十多种图。邵雍的先天八卦说,是从李之才那里学来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进一步加以理论化、系统化、形象化。论其学术渊源,李之才受学于穆修,穆修受学于种放,种放受学于五代宋初华山著名道士陈抟老祖。这支先天学队伍对易学的解释和前代学者不同,在易学研究中另辟蹊径,别开生面。

关于宇宙万物是由什么派生的,邵雍提出了一个精神性的原始本体——“心”。在《观物外篇》中,他说:“心为太极,又曰道为太极。也就是说,“心”、“太极”、“道”,三者是同位语,三者是同一个东西的三种称谓。他又说:“天地之心者,生万物之本也。“天地之本其起于中乎?是以乾坤屡变而不离乎中。人居天地之中,心居人之中,日中则盛,月中则盈,故君子贵中也。可见邵雍所说的“心”,既是人身体内的器官,又是天地万物之心,即所谓宇宙本体、宇宙本原。关于先天学和后天学,他加以比较,予以论述:“先天之学,心也;后天之学,迹也;出入有无生死者,道也。“《易》有内象,理致是也;有外象,指定一物而不变者是也。“自然而然不得而更者,内象内数也;他皆外象外数也。”这便明确指出先天学就是心学,后天学是由心生发的外在现象。就其外在现象而言,“出入有无生死”,指宇宙万物的隐显存没变化;就其内象而言,则是“道”的控制、驾驭、支配、主宰功能,是“自然而然不得而更”的理数。邵雍除了以理论语言正面阐述自己的哲学思想,还作诗来表达。《观易吟》一诗说:“天向一中分体用,人于心上起经纶。天人焉有两般义,道不虚行只在人。“天向一中分体用”,一作“天向一中分造化”。“体用”是古代的哲学术语,“体”指宇宙本体,“用”指宇宙万象。“天中”与“人心”既然不是截然分开的“两般义”,主观和客观便具有同一性,物我合一,所以说“道不虚行只在人”。《自馀吟》一诗说:“身生天地后,心在天地前。天地自我出,自馀何足言。“身生天地后”,是说先有天地,然后有人。“心在天地前”,是说“心”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先于天地而存在。同时,这个“天地之心”也指人心,因为人的思维活动不受时空限制而任意驰骋,能设想天地万物产生之前的状态,所以就有了“天地自我出”的句子。显而易见,邵雍属于唯心主义派别。

邵雍使用哲学术语“象”、“数”来解释和描述太极生成天地万物的过程,归纳出一个“合一衍万”的宇宙生发模式。

邵雍揭示宇宙发生的过程,既有对道家成说的复述,又有一定的翻新。他在《观物内篇》中纲领性地提出:“天生于动者也,地生于静者也,一动一静交而天地之道尽之矣。动之始则阳生焉,动之极则阴生焉,一阴一阳交而天之用尽之矣。静之始则柔生焉,静之极则刚生焉,一刚一柔交而地之用尽之矣。动之大者谓之太阳,动之小者谓之少阳,静之大者谓之太阴,静之小者谓之少阴。太阳为日,太阴为月,少阳为星,少阴为辰,日月星辰交而天之体尽之矣。静之大者谓之太柔,静之小者谓之少柔,动之大者谓之太刚,动之小者谓之少刚。太柔为水,太刚为火,少柔为土,少刚为石,水火土石交而地之体尽之矣。日为暑,月为寒,星为昼,辰为夜。暑寒昼夜交而天之变尽之矣。水为雨,火为风,土为露,石为雷。雨风露雷交而地之化尽之矣。暑变物之性,寒变物之情,昼变物之形,夜变物之体。性情形体交而动植之感尽之矣。雨化物之走,风化物之飞,露化物之草,雷化物之木。走飞草木交而动植之应尽之矣。这是说天和地,各自生于动和静,动和静互相作用,则生出宇宙万物。天的运动在起始阶段生出阳,在顶级状态生出阴。阴阳分为太阳、太阴、少阳、少阴四种,这就是日月星辰,属于天的四象。地的运动在起始阶段和顶级状态分别生出柔和刚,柔刚分为太柔、太刚、少柔、少刚四种,这就是水火土石,属于地的四象。有了日月星辰的运动,就有了寒暑昼夜的变化。有了水火土石的相互作用,就有了雨风露雪的变化。天的四象和地的四象交互作用,产生宇宙间的万事万物。

在提炼宇宙万象生发演化过程中存在的规则时,邵雍归结为“象”、“数”、“器”、“神”的关系。他在《观物外篇》中说:“太极一也,不动,生二,二则神也。神生数,数生象,象生器。太极不动,性也,发则神,神则数,数则象,象则器。器之变复归于神也。本来,《易·系辞》中已有“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说法,邵雍进一步作出推演。邵雍运用的哲学术语“数”,指一、二、四、八以至于六十四以及万之类的抽象数字,“象”指四象八卦,“器”指宇宙万物的实体。“神亦一而已,乘气而变化,出入于有无生死之间,无方而不测也。“潜天潜地,不行而至,不为阴阳所摄者,神也。“气者,神之宅也。”“神”存于阴阳二气之中,无所在又无所不在,不受阴阳二气的制约,是寓居于气中的外在作用力。由“数”而成“象”,由“象”而成“器”。形器生成毁灭,复归于气,而“神”寓于气中,“器之变复归于神也”。

那么,宇宙本体“太极”作为“一”,如何生发宇宙间的万千现象,邵雍给出了一个双倍递增数据的公式。《观物外篇》指出:“太极既分,两仪立矣。阳下交于阴,阴上交于阳,四象生矣。阳交于阴、阴交于阳而生天之四象;刚交于柔、柔交于刚而生地之四象,于是八卦成矣。八卦相错,然后万物生焉。是故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八分为十六,十六分为三十二,三十二分为六十四。故曰‘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也。十分为百,百分为千,千分为万,犹根之有干,干之有枝,枝之有叶,愈大则愈少,愈细则愈繁,合之斯为一,衍之斯为万。他认为太极演为两仪“动”、“静”,两仪演为四象“阳”、“阴”、“刚”、“柔”,四象演为八卦“太阳”、“太阴”、“少阳”、“少阴”、“太柔”、“太刚”、“少柔”、“少刚”,进而八演为十六,十六演为三十二,三十二演为六十四,于是六十四卦齐备。以上这些都是“象”,与这些“象”相应搭配的一、二、四、八、十六、三十二、六十四等数字,都是“数”。这种演化过程,如同树木具有根、干、枝、叶,“合之斯为一,衍之斯为万”。

双倍递增数据的公式是简单的、刻板的,邵雍用来阐明天的四象和地的四象的变化,这个公式尚能应对,进而阐明宇宙间万事万物的衍生,这个公式则难以承荷,他于是引进天干地支的数字,作进一步的运算。天干由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组成,一共十个;地支由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组成,一共十二个。他将天干的“十”与地支的“十二”这两种数目相加减和相乘,以说明体用变化关系。

邵雍规定太阳、少阳、太刚、少刚各自的“体数”与天干数字十相应,四者相加所得和数四十,是阳刚之卦的总数。太阴、少阴、太柔、少柔各自的体数与地支数字十二相应,四者相加所得和数四十八,是阴柔之卦的总数。天的体数为四,阳刚之卦总数四十与之“进”(相乘),得数一百六十,是阳刚四者的体数。地的体数为四,阴柔之卦总数四十八与之“进”,得数一百九十二,是阴柔四者的体数。阳刚四者的体数“退”(减去)阴柔四者的总数,即一百六十减去四十八,得数一百一十二,是阳刚四者的“用数”。阴柔四者的体数“退”阳刚四者的总数,即一百九十二减去四十,得数一百五十二,是阴柔四者的用数。以阳刚四者的用数一百一十二,“唱”(相乘)阴柔四者的用数一百五十二,得数一万七千零二十四,是日月星辰的“变数”,也就是“动数”,指动物界。以阴柔四者的用数一百五十二,“和”(相乘)阳刚四者的用数一百一十二,得数一万七千零二十四,是水火土石的“化数”,也就是“植数”,指植物界。这两道数学题,只是将相乘的两项数字颠倒了先后次序,所以得数完全一样,也就是说阳刚四者的变数和阴柔四者的化数相等,意味着动物界、植物界数量相当。动数、植数“再唱和”(相乘),得“动植通数”,即一万七千零二十四乘以一万七千零二十四,得数二亿八千九百八十一万六千五百七十六,是自然界的总数。

邵雍把数学运算法推广到对人类社会历史演变进程的解释中。他认为世界生成坏灭,周而复始,世界上的人类、人类社会,都有生灭盛衰的周期变化。在传统的民族文化中,只有老子有过今此一个世界从哪里生出的简单说法,邵雍的这个说法,只能是受到佛教说法的影响和启发。佛教把大的周期叫做劫,是不能用通常时间计量来表达的极长的时间单位。佛教认为宇宙无边无际,有无数个世界。世界从生成到毁灭,构成一个周期,又分为成、住、坏、空四个阶段。在成劫阶段,世界生成,住劫世界安住巩固,坏劫世界坏灭,空劫世界空虚。每个世界毁灭后再生成,再毁灭再生成,周而复始。无边无量的三千大千世界,每个世界各不相同,或成或住或坏或空。在无限的时间里,有无限的世界相继生成坏灭,因前有因,果后有果,因果相续,无始无终。关于劫的计算数字,佛教认为从人的寿命无量岁中,每一百年减去一岁,这样减到十岁,叫做减劫。再从十岁算起,每一百年增加一岁,这样增加到八万岁,叫做增劫。合计一增一减(也有认为仅仅为一增或一减)为一个小劫。二十个小劫合为一个中劫,成、住、坏、空各是一个中劫,成住坏空四个中劫合为一个大劫。一个小劫相当于一千六百万年,一个中劫相当于三十二亿年,一个大劫相当于一百二十八亿年。现代科学以先进检测手段通过对钍和铵两种元素的比例进行测定,得出宇宙年龄一百二十亿年的结论。

邵雍没有套用佛教大中小劫的术语,而是比附“日月星辰”,拟定出“元会运世”的术语。“元”是他所说的世界从生成到毁灭的一个周期,参照一年有十二月的设置,他把一“元”设置成十二“会”。一月有三十日,他把一“会”设置成三十“运”。一日有十二时辰,他把一“运”设置成十二“世”。一时辰有三十分,他把一“世”设置成三十年。这样,一元共有十二会、三百六十运、四千三百二十世、十二万九千六百年,这是世界存在的时间,生成坏灭,循环无穷。他跳到更大的范围,认为三十元是“元之世”,十二“元之世”是“元之运”,三十“元之运”是“元之会”,十二“元之会”是“元之元”。那么,一个“元之元”总共十二万九千六百元,即一百六十七亿九千六百一十六万年。世界每一“会”一小变,每一“元”一大变,这时旧世界毁灭,新世界产生;到了“元之元”之际,世界彻底变化。

宇宙间纷繁复杂的事物,门类不同,结构不同,内因外因所起的作用不同,有各自的特殊运动规律。邵雍企图建立一种理论体系,用同一的模式对万事万物做出解析解说,体现出探索精神和立论勇气,想象大胆、奇特、丰富。但他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具体的问题概念化,把多变的问题固定化,实际上是在玩弄数字游戏。这些数字似乎排列有序,实际只是机械的拼凑,彼此间找不到错综复杂的联系和作用,当人们徜徉在这个数字迷宫中,根本理不出头绪,看不到出路。

邵雍想把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变描述成产生、发展、高潮、巩固、衰落、消亡的过程,这自然符合辩证法原理,但必须建立在对中国历史、世界历史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才能正确评估人类社会整体上处在哪个阶段。他并没有研究世界历史,也没有条件研究世界历史,因而对于人类社会进程的描绘充满着虚构和臆测。他把人类社会的起步当做高峰,把初步发展看做由盛转衰,认为今不如昔、每况愈下,坚持的是一条退化的历史观路线。他所说一元中的十二会,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级级嬗替,前六会是生长、上升阶段,后六会是衰退、消亡阶段。在第一会子会阶段,苍天形成。在第二会丑会阶段,大地形成。第三会寅会阶段,人类生成,出现人类社会、人类历史。到第六会巳会的第三十“运”的第九“世”,乾卦主事,阳达极盛,人类社会发展到巅峰阶段,中国原始社会末期的唐尧时期正当此时。从第七会午会阶段开始,社会、自然都由盛转衰,从文明肇始的夏朝到邵雍所处的宋代,正当这一历史阶段。发展到第十一会戌会阶段,人类消亡,万物绝灭。到第十二会亥会阶段,天荒地老,消亡净尽。

服务于对历史发展趋势的悲观描述,邵雍把中国历史归纳为由“皇”而“帝”而“王”而“伯(霸)”的递退进程,与其相应的政治模式和施政效果,也就成了由“道”而“德”而“功”而“力”的递退演变。他认为三皇(伏羲、女娲、神农)时代,中国社会处在“皇”的阶段,三皇“以道化民”,自然无为,“民亦以道归之,故尚自然。夫自然者,无为、无有之谓也”。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时代处在“帝”的阶段,五帝“以德教民”,“民亦以德归之,故尚让。夫让也者,先人后己之谓也。……能知其天下之天下,非己之天下者,……垂衣裳而天下治”。这时人人大公无私,道德高尚,处事以礼让为原则。三王(夏商周三代的开国君王夏禹、商汤、西周文武二王)时代处在“王”的阶段,三王“以功劝民”,“民亦以功归之,故尚政。夫政也者正也,以正正夫不正之谓也”。所谓“正”,指的是“利民”;“不正”指的是“害民”。“能利民者正,则谓之王矣;能害民者不正,则谓之贼矣。”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宋襄公、秦穆公)时代处在“霸”的阶段,五霸“以力率民”,崇尚智力,“民亦以力归之,故尚争。夫争也者,争夫利者也。取以利不以义,然后谓之争。……五伯者,借虚名以争实利者也。帝不足则王,王不足则伯,伯又不足则夷狄矣。

邵雍以一年中的四季来比附中国历史,认为三皇时代相当于春季,五帝时代相当于夏季,三王时代相当于秋季,春秋五霸时代相当于冬季。既然春夏秋冬一个周期完全排满,那么战国至北宋前夕的五代怎么排呢?邵雍陷入了逻辑的混乱,说:战国七雄时代是冬季的“馀冽”。承接战国时代往下排,他没有排列秦朝,不会是因为秦朝短暂,因为十六国、南北朝、五代那些政权也有很短暂的,而且其影响和秦朝相比,根本不可同日而语,他一定是在按标准归类时遇到了尴尬,不知所措。他直接从汉朝说起:“汉,王而不足。晋(西晋),伯而有馀。三国,伯之雄者也。十六国,伯之丛者也。南五代(东晋、宋、齐、梁、陈),伯之借乘者也。北五代(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伯之传舍者也。隋,晋之子也。唐,汉之弟也。隋季诸郡之伯,江汉之馀波也。唐季诸镇之伯,日月之馀光也。后五代(梁、唐、晋、汉、周)之伯,日未出之星也。言下之意,他所处的宋代应是“日出”之时,这和“皇帝王伯”的发展顺序以及后六会呈衰退消亡趋势的说法完全龃龉。再参照他所作的诗歌,更显出他历史观的混乱。他把自己的诗集命名为《伊川击壤集》,取典于尧时有老人击壤而歌,也就是说北宋不是衰世秽土,而是唐尧时期那样的巅峰阶段,是太平盛世。他的诗作一直在歌颂他的时代,每每表现出怡然自得、其乐融融的情绪,如《插花吟》说:“身经两世太平日,眼见四朝全盛时。“四朝”指北宋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四朝。“两世”为六十年,即贯穿他的一生。

邵雍历史观与历史实际扞格不通,问题出在他的理论体系的错误上。他把自然、社会、人生、历史都纳入象数的体系内加以排列、解释,把这些纷繁的、复杂的、多变的、鲜活的、具体的现象,都说成是数字的摆布,于是乎无论刀光剑影还是歌舞升平,钟鸣鼎食还是饥寒交迫,一切都作为对数字功能作注解而存在,这实际上陷入了数字宿命论的泥沼。在有“道”和“德”的历史阶段,有相反的东西与它们对立统一吗?在实施“功”和“力”的历史阶段,人们是否需要或者能够振兴“道”和“德”?佛教的因果报应说还考虑前因后果,把人的行为、言论、思想作为必要的因素加以考察;邵雍的历史观却连这一层意思都没有。

①唐明邦《邵雍评传》第95页,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北宋]邵雍著、[明]黄畿注、卫绍生校理《皇极经世书》第452页,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③《观物外篇》下之中,[北宋]邵雍著、郭彧整理《邵雍集》第152页,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

④《观物外篇》下之下,《邵雍集》第163页。

⑤《观物外篇》下之上,《邵雍集》第145—146页。

⑥《观物外篇》下之中,《邵雍集》第152页。

⑦《观物外篇》下之中,《邵雍集》第160页。

⑧《观物外篇》下之上,《邵雍集》第149页。

⑨《伊川击壤集》卷十五,《邵雍集》第416页。按:北宋谢良佐认为“天向一中分体用”的说法有毛病。富弼认为“一起于震”,邵雍认为“一起于乾”。谢良佐评论道:“两说都得。震谓发生,乾探本也。若会得天理,更说甚一二。”见《上蔡先生语录》卷上,《丛书集成初编》第626册第6页,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⑩《伊川击壤集》卷十九,《邵雍集》第501页。

⑪《观物内篇》第一篇,《邵雍集》第1—3页。

⑫《观物外篇》下之中,《邵雍集》第162页。

⑬《观物外篇》下之中,《邵雍集》第150—151页。

⑭《观物外篇》下之中,《邵雍集》第152页。

⑮《观物外篇》下之中,《邵雍集》第151页。

⑯《观物外篇》中之上,《邵雍集》第107—108页。

⑰《观物内篇》第四篇,《邵雍集》第13—15页。

⑱《观物内篇》第十篇,《邵雍集》第39页。

⑲《伊川击壤集》卷十,《邵雍集》第332页。

100.jpg

《河洛文化论衡》徐金星郭绍林扈耕田等著

大家的评论

暂无相关评论!

推荐视频

Copyright © 2024 orgcc.com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文化艺术网  版权所有

电子邮箱: orgcc#126.com(#换成@)  -  客服热线:1553852010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150025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豫网文【2020】5244-333号 豫B2-20150025

登录到会员

微信登录

微博登录

QQ登录

找回密码还没注册过会员帐号?立即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登录会员
返回其他方式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