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而降的雨水像断了线的珍珠顺着老屋的房檐滚落下来,发出滴答滴答的声音,听雨成了他懂事后的一大乐趣。滴答声时而急促,时而舒缓,听起来美妙无比。那应该是记忆中的“交响乐”,还有点诗情画意的味道。
如今,小楼一夜听风雨,如诗如画在梦里。生活在城市中的刘玉峰,一直怀念听雨的感觉,就把自己的工作室以“听雨轩”名之,这也算是一种情怀吧。
听雨轩中间是写字的案几,三面墙书厨壁立,书香和着墨香,满屋芳香怡人。
学书如听雨,当是快乐之事。品着香茗,听刘玉峰说他的快乐之事,那真是惬意快然。
汉字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在点、横、竖、撇、捺中,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文化精华,而书法则是汉字的书写艺术,书家通过笔法、墨法、章法等要领,让汉字变得生动、鲜活起来。
所以,做一个中国人,要敬畏汉字,敬畏书法。每一个汉字,都是从历史中走来的,每一个汉字都有故事。书法在汉字的传承中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刘玉峰认为,书法要让人看着舒服,与大自然契合,把自然界的万事万物看懂,把人看懂,你的书法就能慢慢提高。书法是很奇妙的,很迷人的,一入门就停不下来,书法已经成为我生活中的一种乐事。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对联,中华语言的独特形式,当汉字与书法的美妙结合,就成为中华民族绚烂多彩的艺术独创。
出于对汉字的敬畏,出于对书法的痴迷,刘玉峰对中国的对联较为关注,平时外出或是春节,看到喜欢的或是有特色的对联就会记在本子上或用手机拍照,然后抄写到一个专门的本子上,数年时间,已经集了民间对联100幅,这100幅民间对联以洛阳地区为主,有少量外地的。刘玉峰说,在合适的时候,将会邀请书法名家来写这100幅对联,然后集结出版,也算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一份责任,一份担当,一份贡献。
谈话间,刘玉峰分享了一个对联小故事:抗战时期,有一次书法家于右任与郭沫若、复旦校长吴南轩在重庆同游北温泉公园,当时天热,吴南轩买了一个西瓜解渴,于右任忽动文思,即兴拟一上联曰:“游北温泉,吃西瓜,南轩做东道主”,此联巧合“东、西、南、北”,三人一时难以续出下联。后来三人乘公交车返回重庆市区,车抵上清寺东站时,售票员依报站名:“上清寺到了,请乘客准备下车!”连呼两遍,于右任灵光一闪,下联脱口而出:“到上清寺,快下车,右任向左转弯”。下联中以“上、下、左、右” 与之相对,又切景又自然;而下联中“右任”与上联“南轩”都是人名,对应起来既工整又巧妙。
顺着手指的方向,刘玉峰说,这幅作品“于佑任联语偶得”写的就是这个故事。观此行书,自然率意,灵动流畅,清秀俊逸,深得古人用笔之意。
对联作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将诗意与文学融合其中。小小一方对联,深藏着华夏民族的文化“基因”,需要社会大众的接受和传播。
以汉字之形,以书法之功,寻自然生命存在运动之理,作有益的创作。执笔于手,巧悟于心。书法是他生活中的一部分,“心手两忘”写书法是他的创作状态,情之所至,意之所至。谈到兴奋时,刘玉峰会手执毛笔作以示范。
古人云:“晋书无门,法在唐人处。”刘玉峰学书从唐楷诸家入手,欧阳询笔力险峻、褚遂良清朗秀劲、颜真卿气势开张、柳公权体势劲媚,等等,他都精研细临,后攻行草,上追二王,下融诸家,数十年砚田辛勤耕耘,在感悟中锤炼笔墨技巧,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念。坐而论道,刘玉峰坦言,笔头功夫来不得半点虚假,笔耕不辍,方能走得更远。
刘玉峰,斋号听雨轩,河南汝州市人,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河南省书法教育委员会副会长、洛阳书法研究院院长、洛阳市书法教育委员会顾问等职。
暂无相关评论!